首页 项目动态项目新闻这一次,水往高处流
这一次,水往高处流
发布日期:2020-04-15

        如果你穿越到她们的从前,你便不能轻松地唱起《背水姑娘》。

        如果你看到了她们的现在,你便可以轻松地唱起《背水姑娘》。

                                                                                      ——题记
 这一次,水往高处流

 

这一次,水往高处流

       2020年3月,春天刚刚驻足青藏高原,温暖中依然勾兑着大块儿的料峭。以往这个时候,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如美镇拉乌村的村民们都要背起水桶到离家几里的河沟里取水,连桶带水几十斤,他们要一步步背回家。但是现在,他们再也不用去河沟背水了。2017年,“母亲水窖”项目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个村实施,帮助178户1451人获得安全饮水。

       拉乌村就是三个项目村之一。

       从前,费劲背回来的水舍不得用,水消逝得比日子快。

       现在,用水的节奏终于跟上了日子的步伐,“似水年华”对拉乌村的村民来说,不再只是书本中的成语,而是日常的写照。他们终于也可以在哗哗的水声中,感受光阴的流逝,享受敞开洗涮、干净饮用的人生新境界。

       不仅仅是拉乌村,不仅仅是昌都。顺着2020溯流而上,青藏高原的每个年份都有风景,沿途皆是被“母亲水窖”洗得明亮的生活和心情——

       2016年,那曲地区巴青县巴青乡六村、八村建设成集中供水工程。从来没有这么多幸福,从水管里一股脑儿涌出。

 

这一次,水往高处流

△那曲地区巴青县巴青乡六村、八村“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建成

       2015年,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秋木乡奶萨村完成集中供水工程两处。清澈的水送到了家门口,村民们想不到,有一天他们也可以像电视剧里那样用水生活。

这一次,水往高处流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秋木乡奶萨村通了自来水

       2010年,日喀则市江孜县卡麦乡嘎益村,引水管道把甘泉送到村里,“嘎益”,这个在藏语里意味着“欢乐、快乐”的地方,有了一种叫做有水的欢乐。

       2009年,山南地区乃东县颇章乡夏果村,甘甜的清水滋润了村民们的心田。

       ……

       有道是,水往低处流,然而这一次,幸福之水逆流而上,来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几万人被水所困,又因“母亲水窖”而变得欢快的日子,奔腾在雪山间、白云下,成为青藏高原不老的风景。

 

背水姑娘”背不动驿动的心

      “我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等待的人儿她在寨楼里,身边只有小河在流淌,小河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走来那位背水的姑娘……”

       藏族歌手容中尔甲一曲《背水姑娘》,撩动起多少人的心弦:小河流水,月儿弯弯,深蓝色天幕下,背水姑娘缓缓走来……多么动人的浪漫景象。

       然而,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

       对真正的背水姑娘来说,小河,月亮,不是你侬我侬的唯美意象,而是人生不能承受的沉重和浑浊。为了让家里人早晨起床能喝上水,她们天不亮就得出门长途跋涉去背水。

       而那潺潺流淌的小河水,不仅人畜共饮,到了雨季还是浑浊的。每逢雨季,她们需要提前两天把水背回家沉淀,如果没有提前备水,就只能喝浑水。人畜共饮的浑水,导致结石、肝包虫病等疾病不可避免。

       背水在青藏高原延续了千年,位于昌都市卡若区的卡若遗址,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悠久历史,遗址出土陶罐上用于穿系绳索的孔钮,成为解读千年风俗的密码。

       作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青藏高源水资源丰富,有着“中国水塔”的美誉。但是,丰富的水资源却存在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等问题。卡若区面达乡诺通村,2017年前依然用的是和老祖先一样的取水方式,吃水难,取水累,成为村民生活中跨不过去的坎儿。

       不止是卡若区。

       山南地区乃东县颇章乡夏果村的巴桑,一家5口人,一桶水连桶带水50斤左右,他们每天要用两桶。从前想吃到干净的水,需要跑到距离村子2公里外半山腰的山泉里去背。

       日喀则市江孜县是有名的干旱区,“飞鸟都被渴死的地方”,既缺少地表水,也缺乏地下水。在“母亲水窖”到来前,卡麦乡嘎益村每家每户每天都要安排一个人,花两个多小时,去很远的地方背水。 

       几十斤,日复一日地背过来,“背水姑娘”们的脊椎和腰椎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人到中年后,驼背成为她们很多人逃不掉的命运。

       所以,当容中尔甲唱起“哦,背水姑娘你可知不知道,天上的月亮已经落到了水面上;哦,背水姑娘你可知不知道,我的心儿早已落在了你的水桶里”时,真正的背水姑娘,恐怕背负不起这样款款的深情。因为,她们的背上,已经不能再增加任何负担,哪怕是一根稻草。

 

 

从一种行走到另一种行走

       2001年起,“母亲水窖”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西藏,截至目前支持西藏1119万元,先后在80多个县(市)、100多个村镇实施了“母亲水窖”项目,解决了7829户,5.2万人,85万多头(只、匹)牲畜的饮水困难。这种关切,成为青藏高原上的另一种行走。

这一次,水往高处流

△蓄水池建设中

 

       气候最恶劣的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从拉萨市乘车到达地区所在地,来回至少半个月。2001年,“母亲水窖”落地阿里地区的日土县、普兰县和札达县,根据阿里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修建了西藏特有的太阳能光伏井。

       由于阿里地区地域广阔,各县之间、各县与政府驻地之间距离很远,修建光伏井所需的水泥、管材,必须到政府驻地,有时还要不远千里到拉萨市购买。一个项目完成,来来回回数千公里的行走。

       这样的行走,近二十年来从未停止。从背水到建设“母亲水窖”,是从一种行走到另一种行走。这一次,路上不仅有小河,有月亮,还有初升的希望。这是向着希望的行走,是迎着太阳的行走,是一路花开的行走。

 

幸福似花遇水开

       西藏昌都,一条条开挖的沟渠,将输水管线埋进了地下。这些通往各家各户的水管,是这块土地上的动脉,它输入的,不仅仅是干净充足的水,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盼。

这一次,水往高处流

△昌都“母亲水窖”项目施工中

 

       这一股股干净充足的水,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饮水和“经常洗澡”“天天穿干净衣服”,还让更多的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很多“背水姑娘”走出家门,融入外面精彩的世界。“母亲水窖”还让高原深处有了蔬菜温室,让高原人家有了更多的副业收入。

       幸福的花儿,就这么一朵一朵遇水盛开。

 

     “我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等待的人儿她在寨楼里,身边只有小河在流淌,小河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走来那位背水的姑娘……”

       旋律还是那个旋律,但心情已不再是从前的心情。二十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高原上延续了千年的背水行为渐行渐远。这一次,背水姑娘和月亮一起,成为浪漫的意象。

       这一次告别,没有忧伤。

捐赠方式
邮局汇款捐赠

收款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南楼943

邮政编码:100005

银行汇款捐赠

户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帐户:3504 0188 0000 0874 1

开户行:光大银行北京宣武支行

上门捐款捐赠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南楼943

乘坐地铁:1号线、5号线东单站下车东北口出,向东行200米路北

乘坐公交:1、52、99、120、126路北京站口东下车,向西行200米路北

捐助热线:010-65140471

注:无论您选择哪种捐款方式,请在附言栏内填清楚您自己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以便我们在收到汇款后给您邮寄证书和收据。通过银行途径捐款时,请您告知银行工作人员将您所填写的信息全部录入,以便我们能及时准确收到您的捐赠信息,并为你寄发捐赠收据和证书。谢谢!
在线捐赠